你的位置:首頁?>?企業文化?>?建筑生活建筑生活
圓月依舊照他鄉
2015-07-09
又是一年中秋團圓節,一抹淡淡的鄉愁不禁涌上心頭。多年來身在他鄉,因求學、工作很少回家團圓,深感慚愧。然而,在他鄉的這些年,逐步適應了新的環境,也結識了很多朋友,有益友也有損友,益友促我成長,損友讓我堅強,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感動我鼓勵我。日月如梭,在他鄉十幾年過去了,頗有感概,遂以圓月依舊照他鄉為題,寫成文字,與諸君共享。
生于80年代的我們,雖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,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大好,然而畢竟國家經歷了十年的動蕩,百業興起尚需時日,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更是嚴重匱乏。對80后來講,學而優則仕看起來是比較好的人生大道,但實際上也是唯一的道路。求學之路乏味枯燥,競爭激烈,千軍萬馬擠獨木橋。那時年幼的我只身來到縣城讀高中,然后到武漢讀大學、讀研究生,十年寒窗苦,三點一線生活年復一年的重復著,期間的辛苦不言而喻。在他鄉求學的日子里,回家過中秋節對我們來說,可望而不可及。大家都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圣賢書,為自己將來有較好的工作和生活而埋頭苦讀。中秋節當天,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聚在一起,食堂的飯菜拼在一起,一點小酒,各自聊聊家鄉過節的習俗、風土人情和奇聞異事,海闊天空,把酒言歡,陣陣歡聲笑語傳出窗外,而一抹淡淡的鄉愁涌上每個人的心頭。偶爾遙望遠方的家鄉,通個電話,說些祝福的話,以解思鄉之愁。
畢業后,人生又一重要篇章開啟了,那就是步入社會,參加工作。工作之初,我們需要轉變角色,成為一名合格的上班族。為何需要轉變呢,因為高校教育與社會脫節,高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,企業則重實踐輕理論。從學生到上班族的角色轉變是有點痛苦的必經過程。剛踏出校園的我們,自視甚高,眼高手低,工作中小事不愿做,大事做不來,同時又漫不經心,耍小聰明,領導批評那是家常便飯,心中的郁悶可想而知。順利轉變角色,我們唯有學習再學習,向同事學,向領導學,學習為人豁達而不世故,學習做事游刃有余而不圓滑,快速提升綜合 素質。期間,我們給家里通話的次數逐漸多起來,不僅噓寒問暖報平安,還向家人請教為人處世之道,閑暇之余也盡量抽時間回家看看。在他鄉工作期間很想返鄉過中秋,但現實是殘酷的,大多數中秋節依舊是在他鄉度過,只是過節的地點不同,或在加班中,或在出差中,或在發呆中度過,沒有往昔小伙伴的陪伴,歲月蹉跎,不勝唏噓。
工作一段時間后,我們要面臨人生又一大事,那就是成家。成家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必須經歷的人生大事。當然,如果你思想夠超前,可單身或丁克。一旦有了自己的小家后,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經營她,回家鄉的機會愈來愈少。初為人父人母后,真正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內涵,回家鄉過中秋的意愿更加強烈,但拖家帶口,拎著大小行李,孩子尚小不適應長途奔波,回家過中秋的想法往往不得不作罷。家庭讓我們多了一份牽掛和責任,回家鄉過中秋愈來愈不易,一般唯有在自己的小家度過了。
在他鄉生活這些年,他鄉的你可能和我一樣在考慮,難道我們就不能回到家鄉工作和生活嗎?但經過慎重思考后發現很難。首先,從宏觀環境來看,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資源配置不均衡,資源配置不均衡決定了人口大規模遷徙的常態化。如果沒有人力的流動,經濟就沒有活力,發展更無從談起。其次,我們都習慣了在他鄉的生活和環境,漸漸有了一定的歸屬感。同時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圈,有了更多的牽掛和羈絆。最后,越來越便捷的交通拉近了故鄉與他鄉的空間距離,他鄉吃早飯,故鄉吃午飯已不是夢想,距離已不是問題,回家從未如此便捷、從容,高效的通信網絡也能讓我們隨時視頻通話,家鄉與他鄉無論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愈來愈近。
他鄉依舊明月照,宜把他鄉作故鄉。無論故鄉與他鄉,無論身在何方,我們都會有實現自己理想的舞臺,會有自己發展的一片天地,同樣在為民族崛起和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,引用周星馳的一句臺詞,只要有愛,哪里都是天堂。
最后,改用狄更斯《雙城記》的一句話送給在他鄉無法回家過中秋的我們:這是最好的時代,這是最壞的時代,這是幸福的時代,這是痛苦的時代;這是穩定的時期,這是流動的時期;這是團圓的季節,這是離別的季節;這是希望之春,這是失望之冬;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,人們面前一無所有;人們正在直登天堂,人們正在直下地獄。
文:劉小通
上一篇:九江中航城三期:“起航杯”籃球賽激戰正酣下一篇:公司開展“五四”青年員工團隊拓展活動
OA登陸 | 郵箱登陸 | 法律法規 | 新聞動態 中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914300001837699892 湘ICP備14009582號